查看原文
其他

打卡!应志涛教授盘点中国淋巴瘤领域年度进展!|名医功夫茶 BOC/BOA特别现场

萝卜秃 医学界血液频道 2021-12-2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研究最新进展,看应志涛教授深度解读!




2021年7月2-3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1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1 China”顺利召开。

“医学界血液频道”诚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应志涛教授做客“名医功夫茶”直播间,畅谈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血液肿瘤的年度进展。 



硕果累累!
2020年中国淋巴瘤领域的重要研究荟萃

在本次大会上,应志涛教授针对“2020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2020年,中国学者在淋巴瘤领域一共发表了1482篇相关研究的文章,应志涛教授告诉医学界:“相比于往年,淋巴瘤相关研究的发表数量较前增加,文章质量也大幅提升。”经CSCO青委会组织小组的讨论和CSCO的最终评论,三项研究被评为2020年中国淋巴瘤领域的重要研究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 研究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一项东亚人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全基因组相关分析研究,并通过分析筛查出两个与NK/T细胞淋巴瘤(NKTCL)显著相关基因突变新位点:2q12.1上的IL18RAP (rs13015714)和6p21.3上的HLA-DRB1(rs9271588)。


研究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全国22家医院完成了128例NKTCL肿瘤样本的基因组测序(WGS/WES)、拷贝数变异(CNV)和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该研究证实了NKTCL分子分型与患者临床预后存在显著相关:


1.在培门冬酶为基础的抗代谢治疗中,TSIM亚型和HEA亚型患者预后优于MB亚型患者。
2.临床前研究发现,TSIM亚型患者对PD-1抗体帕博利珠单抗敏感;MB亚型患者对高三尖杉酯碱敏感;HEA亚型患者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ic)西达本胺敏感。

“贝锦新教授团队的研究为ENKTL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通过IL18-IL18RAP轴和HLA-DRB1抗原提呈揭示了炎症和免疫调节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综合其他遗传因素和危险因素,或可用于对ENKTL高危人群进行分层。


而赵维莅教授团队牵头的研究不仅为NKTCL的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也进一步为未来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或可在将来通过临床分型来改善NKTCL患者的临床疗效。


同时,这两项针对结外NKTCL的研究也反映出我国结外NKTCL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研究者们从NKTCL发病机制出发,通过多基因组学测序进行探索,为未来NKTCL的诊疗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应志涛教授评价道


向上滑动阅览


▌ 研究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韩为东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双靶点(CD19/CD20)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显示CD19/CD20 CAR-T治疗R/R B-NHL安全、有效。


中位随访时间19.1个月,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79%,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71%,15/28例(54%)患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研究中,患者未达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在治疗后的6个月,患者PFS为79%,12个月为64%。
安全性方面,14例患者(50%)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包括36%(5/14)的1-2级CRS及14%(2/14)的3级CRS];未发现3级或更高水平的CAR-T细胞相关性脑病综合征(CRES)的病例;治疗中出现一例患者死于与治疗相关的严重肺部感染。

对于这项研究的发表,应志涛教授讲道:“近十余年,随着CAR-T治疗研究的推进和发展,CAR-T治疗已经逐渐走进临床,并成为淋巴瘤及血液肿瘤领域的治疗热点。基于以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在大B细胞淋巴瘤应用中的确切疗效,国内外已经有多个CAR-T细胞产品获批上市。但尽管如此,如何维持CAR-T治疗的长期疗效仍存在一定挑战。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韩为东教授团队设计了一个新型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CD19/CD20 CAR-T,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评估。结果发现,其治疗R/R B-NHL的初步疗效优于单靶点CAR-T治疗,安全性数据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因此,这一双靶点CAR-T治疗有望成为改善CAR-T治疗长期疗效的有效手段。”

本次大会除上述三项研究外,应志涛教授还强调了几项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中报道的中国学者研究成果,同样值得关注:


向上滑动阅览


  • 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牵头,宋玉琴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开展了一项针对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R/R MCL)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其数据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R/R MCL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CCR(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团队针对R/R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使用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GVD方案(吉西他滨+多柔比星脂质体+长春瑞滨)进行治疗,并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Leukemia杂志。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晔雄教授团队发表的两项研究,针对NK/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模型及其长期生存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其研究结果验证了在非阿霉素年代,列线图简化模型指数(NRI)的应用优势及24个月时无进展生存(PFS24)率在ENKTL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这两项研究成果均发表于Leukemia杂志。


对于2020年中国学者取得的优异成绩,应志涛教授感叹道:“尽管在2020年疫情的影响下,我国临床学者的工作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及质量都有所提高。”


机遇or挑战?
免疫治疗时代,亟待更加规范地管理

随着新药时代的到来,免疫治疗作为淋巴瘤领域的新兴发展方向,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新药的诞生为患者带来了许多疗效和安全性获益,但其毒副反应仍是临床医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应志涛教授告诉医学界:“以往临床医生基于抗肿瘤药物应用的经验,对于治疗中不良反应能及时进行预防和管理。但免疫治疗不同于传统化疗,其毒副反应不仅仅来源于药物本身,尤其随着‘无化疗’策略的应用以及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的加入,其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往往更加难以揣测,比如PD-1单抗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反应,而细胞治疗可能带来的毒性反应包括CRS和治疗相关神经毒性,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在新药的应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应积极关注相关不良事件(AE),并在其中总结经验,避免严重不良事件(SAE)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新药及免疫治疗药物应用经验逐渐累积,医生们对于毒副反应处理原则逐渐清晰,不同的指南及协会也出台了相应的处理原则。我相信随着对不良反应处理原则认识的加深,新药治疗在规范化管理和应用中,能更大程度地规避严重不良反应。”


中国正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
CAR-T探索之路仍面临两大难关!

6月23日,我国首个CAR-T产品获批。对此,应志涛教授告诉医学界:“CAR-T细胞治疗是近年血液肿瘤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领域,并在复发难治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患者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CAR-T治疗在白血病中的应用有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CR率可达到60%-70%,而其在淋巴瘤中的有效率最高能达80%以上,CR率超过50%。基于这些研究数据,全球至少获批了5款应用于不同适应证的CAR-T产品。此次,我国首个CAR-T产品获批,用于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R/R的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代表了中国正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



然而,应志涛教授依然回应了目前医患对CAR-T产品普遍较为关注的费用问题:“在国外,CAR-T治疗费用大约在300万人民币左右;我国CAR-T产品价格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定价仍高达100-120万左右。相比于其他治疗手段来说,仍然较为昂贵。未来随着细胞培养成本的下降,或者将来通用型CAR-T产品、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CAR-NK)产品的推出可能会使CAR-T治疗费用出现下调,但现阶段,CAR-T细胞治疗的费用仍然是限制其可及性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应志涛教授进一步强调了CAR-T治疗临床应用中另一个艰巨挑战,“目前,能够维持CAR-T细胞长期疗效的患者在40%左右,其余患者会在后续出现复发或进展。对于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患者而言,其预后往往较差。因此,如何早期预判这类患者CAR-T治疗疗效,针对这类患者应设计更合适的CAR-T产品、药物联合或桥接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


尽管CAR-T治疗的发展与应用仍面临挑战,但应志涛教授仍然对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充满期待!最后,应志涛教授总结道:“我们相信,随着大家研究不断深入,学科投入的增加,未来中国淋巴瘤领域会有更多高质量、高水平学术研究发表。”

 
专家简介

应志涛教授

  • 医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 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2009年开始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规范化诊断与治疗。2014年至2015年分别在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和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淋巴瘤科作为访问学者参观学习

  • 参编多部肿瘤学书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0余篇


本文首发:医学界血液频道
本文作者:萝卜秃
本文审核:应志涛教授
责任编辑:小当当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Knock knock!CAR-T治疗最新进展已“打包”完毕,速来签收!|名医功夫茶 BOC/BOA

赵维莅教授:探索淋巴瘤肿瘤微环境介导CAR-T细胞治疗复发的新思路|第七届苏州淋巴瘤高峰论坛

ASCT能否搭上「新药快车」?邹德慧教授:与时俱进,实现强强联合!|第六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

YES!CAR-T|黄晓军教授:CAR-T细胞疗法开创R/R B-ALL治疗新局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